新闻中心
中国木偶

    中国木偶戏(古称“傀儡子”、“弄傀儡”、“傀儡戏”)与皮影戏同属傀儡戏一脉,因其历史悠久,早在汉唐时期已被尊为百戏之首。木偶戏源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论。专家、学者较为一至的观点是:“源于先秦,兴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明清以来流行于全国各地,是我国古老戏曲形成的一个源头”。木偶戏是由人(演员)操纵道具(木偶)配以音乐、唱念、舞蹈等手段演绎故事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所以不管中国木偶戏如何变化,由人操纵偶表演故事这一特殊形态是不能改变的,如果改变了这一特殊形态,也就失去了木偶戏独具艺术魅力的傀儡性,那就不是中国木偶戏。木偶戏种类繁多、历史上盛行的有提线木偶(悬丝傀儡)、掌中木偶(布袋木偶)、杖头木偶(大杖头、中杖头、小杖头‘精木偶’)、铁枝木偶(铁线木偶、纸影戏)、水傀儡、肉傀儡、药发傀儡,扁担戏(单人布袋戏、独角戏)等品种。这些品种是因木偶身驱的安装及操纵方法不同而形成的门类。再加上唱腔音乐,表演技法、造型风格,文化背景,地域特点和当地习俗等等,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品种特征。由于种种原因,曾在中国各地流传的“肉傀儡”、“水傀儡”、“盘铃傀儡”已失传。现今流行于我国各个省区的木偶种类有提线木偶(悬丝傀儡)、布袋木偶(掌中木偶)、杖头木偶(大杖头、中杖头、小杖头‘精木偶’)、铁枝木偶(铁线木偶、纸影戏)和极其稀有的药发傀儡。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列入“优秀实践名册”。迄今为止已有31个木偶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5名木偶艺人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大杖头木偶

提线木偶

布袋木偶

药发傀儡

铁枝木偶

中杖头木偶

中国皮影

    中国影戏的历史渊源,论者多谓源于中国原始宗教的道家方士之术,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汉代。唐代已发展为悬灯隔纸以纸影与皮影说书,至此宋影戏由娱神到娱人,由讲经到讲史,逐步形成成熟的中国皮影艺术。后经历朝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一种别具特色的民间表演艺术,广泛的流行于全国各地,因此被尊称为“百戏之祖”。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驴皮影”、“皮猴戏”等,由于各地不同的历史文化生态背景,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流派,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声腔音乐,造型特点,影人材质和鲜明的地域性、群众性等方面。 皮影戏是由演员操纵皮制或者纸制的平面影人,通过灯光将影像透映于幕窗上,配以音乐伴奏和唱念来演绎故事的戏曲形式。 传统民间皮影班社常在节庆、婚丧、祭祀时表演。演出前有还愿、祈祷、敬神、祭祖等习俗。艺人集雕刻、编导、演唱于一身。独特技艺有掐嗓演唱、双手操纵多个影人、乐手1人吹打弹唱表演一出戏和雕錾技艺等。 皮影戏是最早走出国门传播中华文明的剧种,早在13世纪就已流传到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入了英、法、德等国家。因此,国外的一些电影史家就把中国古来有之的“影戏”看成是电影发明的先导。2008年,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受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委托,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中国皮影戏”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1年11月26日 “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有35个皮影戏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0名皮影戏艺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唐山皮影

成都皮影

陕西皮影

海宁皮影

环县皮影

湖南皮影

木偶皮影戏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