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木偶记忆   助力乡村振兴

——南信学子研学卸甲木偶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领广大青年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承者,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坚定文化自信,6月30日至7月1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三下乡“传承木偶技艺·助力乡村振兴”中华文化传承团走进高邮卸甲镇,跟随肩担木偶戏第五代传承人杨敏老师,进行了一场非遗研学之旅,在真听真看真信真感受中,受教育、增本领、长才干、做贡献。活动被扬州电视台《今日生活》栏目专题报道。

寻根:坚守文化之根,感悟匠人精神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地方文化的根。肩担木偶戏,源于明末清初乾隆年间,是高邮市卸甲镇地区著名的传统民俗戏曲,2011年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填补了江苏戏剧的空白,这背后离不开一代代传承人的执着坚守。6月30日,卸甲肩担木偶戏第五代传承人杨敏老师带领实践团参观了卸甲文化体育公园、卸甲镇人文馆、木偶戏非遗工作室,了解关于卸甲镇的人文历史和非遗项目。

实践团了解到杨敏老师师承肩担木偶戏第四代传承人吴锦田老师,2010年开始接触卸甲肩担木偶戏,他认为卸甲应该把木偶戏传承下去,传给后代,这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十四年以来,他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创作了上百部原创剧目:《抗日英雄王二小》《沙家浜智斗》《四好少年张小凡》《舌尖上的高邮》以及今年登上央视的《烟花三月话美食》等等,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到千家万户。在创作剧本时,杨老师经常会因为一个不确定的细节,翻阅大量书籍,同时向村里的长者不断学习请教,做大量调查研究,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创作出剧本后,从木偶制作、音频创作到舞台灯光音响等设备的搭建,再到视频录制剪辑,这位70岁的老人在每一环节都亲历亲为。“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我有责任和义务把这项工作做好”,杨老师如是说。杨老师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匠人精神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受触动。

筑梦:青春碰撞传统,筑牢使命担当

高邮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役,伟大的抗战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实践团决定用木偶戏讲述红色故事,弘扬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用青春梦激扬中国梦,展现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卸甲木偶戏吸纳了布袋木偶和杖头木偶两种木偶表演形式之长,相融相合,浑如一体,由表演者操纵一根与头相连的主杆(也叫命杆)和两根手杆(也叫侧杆)进行表演。表演时需同时掌握“手上功”“嘴上功”“脚上功”,操纵木偶表演必须做到“稳”“正”“平”。因此,卸甲木偶戏的表演难度大,对艺人基本功的要求极高。但是,这样一群热爱传统文化的同学们并未退缩。

6月30日,平均年龄20岁的7位实践团成员们在杨敏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杖头木偶戏《抗日英雄王二小》,排练场上技艺和汗水交融,青春与传统碰撞。“木偶是死的,但是我们要把它变成活的,要把木偶戏演得有生命力。大家现在右手拿杖头、左手大拇指食指操控,两只眼睛要看着木偶,表演的时候,手、眼、脚要协调统一,要有韵律……”杨敏老师边说边向同学们亲身示范。在杨敏老师和他的徒弟们的耐心指导下,同学们逐渐掌握了木偶戏的表演要领,7个角色7位同学,大家逐渐配合默契,一遍遍地排练,只为呈现完美的演出。

传承:赓续非遗薪火,绽放青春光彩

传承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之“根”,铸就国家之“魂”。7月1日下午,实践团冒着大雨来到飞扬综合实践基地,为来自卸甲镇八桥小学的孩子们,展示了他们刚刚学会的卸甲肩担木偶戏《抗日英雄王二小》。表演结束后,为了让孩子们更加了解木偶戏,实践团学子们耐心地教孩子们怎么操作木偶,将从杨敏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孩子们。从卸甲木偶第四代传承人吴锦田老师,到第五代传承人杨敏老师,从00后的南信青年到10后的儿童,他们眼中闪烁着同样炽热的光,是传统技艺鲜活地烙印在他们心中的光,是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的魂,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就是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实践团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深入基层,学习木偶技艺,并持续收集、整理木偶戏的相关资料,以保存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为己任,继续坚定文化自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