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皮影的苦与乐
刘雨菲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自西汉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在东濒湘江的靖港古镇里,一曲中气十足的“东郭先生”戏腔,每日准点从皮影艺术博物馆的二楼小窗里泼出,成为这仿若时间凝结的古巷里唯一的“热烈”。
1.“浑身武艺凭人舞,满腹文章藉口传”
朱国强,年逾花甲,是家族皮影技艺第五代传人。“我们家表演皮影的历史,查家谱是从……”朱国强挺直腰板庄重地吐出“光绪十七年开始的”几个字。
“我从14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皮影,那是1977年。”回忆起当学徒的时光,朱国强的感慨或许要大于怀念:“那时的人学门技艺,无非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学徒要学三年,很苦。搭台、拆台、挑担子到需要演出的人家去……这些杂活都是我们干。”那时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朱国强就要起来“练功”,胡琴、喇叭、练嗓子……一样都不能落下。学徒3年下来没有一分工钱,朱国强倒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自古以来学什么都是这个规矩。”
当被问到是否还记得第一次登台的经历,朱国强不禁乐了,“那天是公社请我们去演出。”虽已过去40多年的时光,但怎么不记得呢?当然记得!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全国平均每百人才有一台电视机,乡村地区更是缺乏文化娱乐生活,因此皮影戏处在发展的繁
荣期。
“当时看个电影都是相当难得的事情,皮影戏也是受人们稀罕。”朱国强从椅子上坐了起来,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兴奋地挥舞着双臂给我们比划:“一个几平方米的小台子,工作人员在前面排成一排,维护秩序。那天来了几千人,许多人都是走了五六十里路来看戏。必须得靠工作人员拦着,不然台子就要被人群掀翻了!”想起来那天的盛况,朱国强笑得合不拢嘴:“紧张啊,第一次登台哪有不紧张的。更何况我父亲他们对待演出那可是一丝不苟。台下人挤人,谁不小心踩了谁的脚,打了起来,闹腾得头破血流。可我父亲他们唱戏的声音一点都不带停,手上的动作一点不带颤。”
如今从业46年有余,朱国强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上了台紧张得什么都还没反应过来就演完了的小孩儿了。每天下午两点半,正是人们吃过午饭,享受午后闲散的时候。朱国强筹建的皮影艺术博物馆里,会准时响起皮影戏开场的鼓声。
朱国强与他的搭档——一位也已年过70的老师傅,目视前方,无需多看双手便熟练地从舞台两侧的挂架上取下需要的皮影。双手翻飞,照映在台前的皮子影子便有了身形、走位、角色间的相互博弈;手指巧动,影子便有了性格、神采、感情的变换。动物的耳朵、尾巴不能是“死物”,要时不时随着剧情摆动;人物的胡子、衣袖不能是摆设,要时不时捋一下、甩一下。细节的把握是皮影戏永恒的重点,如此,它们便活了。戏台的台子也颇有讲究,选用薄厚合适的木板铺就一方空心站台。每逢剧情激烈处,压低重心用力一跺,振聋发聩,一下子将观众的注意力拉入“影子”的战斗。这是电子扩音器出现之前,先祖的智慧。
2.“请君更看戏中戏,对影休推身外身”
朱国强的皮影技艺愈发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学徒时代的窘迫已成悠远的记忆。然而,皮影戏台前门庭若市的盛景,似乎也随着朱国强技艺的青涩一同远去了。“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吧,(皮影戏)就开始慢慢走下坡路了。”
两位老师傅日日坚守在皮影艺术博物馆,日日准时开场演出,一切如故。他们没变,世界却已经改变。一腔热情随着戏腔倾泻而出,几幅皮影依旧在台上飞舞,对着台下讲着“他们”已经讲了千年的故事,却少有人倾听。
“当然想过放弃,也试过改行,毕竟大家都是要吃饭的。”朱国强说,现在还坚守在这一行的,已经寥寥无几。以前和他一起表演的老伙计,不少都改行去做婚丧喜事了,去吹拉弹唱一趟,就有钱拿。
“我和我媳妇分开,就是因为这个。演皮影赚不了钱,养不了家。闹得最凶的时候,烧我的皮影,砸破我的鼓面。最后就分开了。”朱国强提起过往的艰辛,并没有流露出太多的情绪。46年的从艺生涯经历了太多的事,也冲淡了许多东西。
2011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朱国强在靖港古镇旅游景区建起了一座皮影艺术博物馆。望城皮影戏2013年入选长沙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5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朱国强本人也在2014年被评为长沙市非遗项目传承人。“民间技艺越来越受到重视。”朱国强更加坚定了传承皮影戏的决心,“感受到了在我身上的,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糊口的生存技能,而是一种传承文化的责任。”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朱国强凭借自己多年的从业经历,结合到各处的走访调查,自筹资金收集、整理、出版了200多万字的皮影论文、剧本——《望城皮影戏》现有6册。而他的皮影艺术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私人皮影艺术馆,面向社会免费收徒,教授皮影戏。朱国强的努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匠人百科”评价他有两个“难得”,分别是“难得有这样执着精神”和“难得有这样古老的吹、拉、弹、唱、雕刻、写、画、操作的能手”。
即便如此,皮影戏的传承依旧不算乐观。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统计,目前全国登记在册的皮影戏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仅有49人。皮影戏,乃至整个非遗项目的传承,还面临着老龄化严重的困境。
“皮影戏保护,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那是真的难,太难了。”朱国强摆摆手:“很多年轻人来我这里报名学习,但能坚持下来的很少。大多是一时兴起,学个四五天。也有不少是学了以后发现这个没有他想象中那么简单,就走了。”
朱国强说道:“我们这个东西不是单一的。学皮影戏要学习历史、民俗、诗词歌赋、雕刻剪纸、吹拉弹唱、操作皮影,你得样样精通。”除此之外,对身体素质要求也很高,得有一副好嗓子、一个好记性。
“有一句老话叫‘不看皮影戏,不知礼和义’。在中国,皮影戏是每个省都有,家家户户都唱。在旧社会,好多人没有钱去上学,他的知识就是从皮影戏中得来的。”朱国强讲,自己能坚持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皮影戏的内涵博大精深,越学越深入,越学越喜欢。也许正应和了皮影馆戏台下写着两行小字——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皮影戏的内核思想总结为八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本戏两个小时,从头到尾讲的是真与假、丑与美、善与恶。就是劝人多做好事,不做坏事。”
“现在想来,我父亲去世那年,我刚好三年学徒期满。他走之前给我取了个艺名,叫‘重亮’,就是要我将皮影重新发扬光大的意思。只要我还能干,就会一直把皮影戏做下去。”
两位老师傅不约而同地笑了:“我们这个,不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