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线演人生,木偶谱华章

——走进福建省非遗传承人姚义炳的艺术世界

林静涵

 

 

 

福鼎,地处闽东北,与浙江温州毗邻,文化底蕴深厚如同千年古树的根须,深深扎进这片肥沃的土壤。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项古老的非遗文化传承技艺——提线木偶,艺人们仅凭借手指间对悬丝的灵活控制,就能让木偶灵活翻舞,表现出各种活灵活现的姿态,将情感通过细细的丝线赋予木偶新的生命,展示人生百态,宣扬“忠、孝、礼、义、廉、耻” 等传统文化与新社会的正能量。

姚氏提线木偶在近百家木偶戏班中脱颖而出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唐末五代流行于福建省,历经宋元明清,传承不辍。在当年文化活动单一的时代,每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祈福等必定要延请木偶戏班,提线木偶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表演,兴盛千百年,福鼎提线木偶也是遍地开花,与浙江泰顺县毗邻的福鼎西洋天竺村,曾于清末1910年成立一个名曰“金山戏笼”的木偶剧团,至今保存有20多个古老木偶头。1945年前后还成立了新新木偶剧团、点头巴斗吴阿龙木偶剧团等,据当时不完全统计竟达近百家。

1953年,在姚氏京剧提线木偶创始人姚仁贵牵头下,经当时福鼎县文化局批准,木偶剧团“仁贵班”成立,开创了姚氏提线木偶的独特风格。其服装设计、偶头雕刻、色彩唱腔、韵律、道白、乐队文武場等等,都是以京剧来演绎,让观众耳目一新,赞赏有加,迅速在近百家木偶戏班中脱颖而出,成为福鼎提线木偶的佼佼者。姚仁贵也成为了闻名福鼎周边县市的艺人,人们都以请到“仁贵班”演出为荣。

吃苦就是为了观众满意

时光流转,进入二十一世纪,姚义炳,这个名字引起了福鼎人民的关注。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他,学历不高,却是上海戏剧戏曲学院特聘专家,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理事。那么文化程度不高的他是怎样成长的呢?

姚义炳是姚仁贵的大儿子,传承并发扬了父亲的提线木偶技艺。他的童年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无忧无虑,因为有众多的兄弟姐妹,家庭的经济拮据。在这样的环境下,姚义炳从小就学会了坚强和自立。8岁那年,跟随父亲踏入了提线木偶的世界。

父亲是姚义炳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严格的导师,从最基础的《小开门》曲牌开始,要求三个晚上必须背下来,不然就要挨打。在姚义炳的记忆中,无数个夜晚,他独自一人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反复练习木偶的动作,直到手指麻木,汗水浸湿了衣衫。这种近乎苛刻的教学方式,让姚义炳在小小年纪就体会到了艺术的艰辛。

12岁那年,姚义炳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登台。那是一次乡村的庆典,乡亲们热情地邀请了“仁贵班”前来表演。在众人的期待中,姚义炳走上了舞台。然而,紧张和缺乏经验让他出现了失误。那一刻,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羞愧和忐忑,更令人挫败的是,父亲当着所有人的面狠狠摔了他一巴掌,质问:“凭什么吃乡亲的白米饭?”初次登台的遭遇深深刺痛了姚义炳的心,但也激发了他内心的斗志。

在当时的剧团中,演员的收入是按照评分制度来分配的。起初,姚义炳一分也没有,而父亲姚仁贵在剧团中德高望重,有高达15分的分数。虽然姚义炳在三年后也获得了3分的标准,但他认为这不过是沾了父亲的光。姚义炳是“极爱面子”的人,他更加努力地练习,决心要赢得属于自己的分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有一次,一个村支书看完戏后,主动找到他,说:“小伙子,你的戏路好呀,我看比你爸强。”虽然,当时腼腆的红了脸,但是观众的鼓励给了他前行的信心。这也让他始终秉承观众至上的理念,观众的认可是木偶艺术的最高标准。

卖房子为哪桩?

随着时间流逝,姚义炳在木偶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木偶戏在当地是非常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堪称是黄金时代,无论是春节的鞭炮齐鸣,还是中秋的月圆欢庆;无论是城里,还是乡村,总有锣鼓声响,二胡唢呐此起彼伏,咿咿呀呀唱腔响彻云霄。1983年,姚义炳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带领“姚家班”在闽浙边境地区掀起了一股木偶戏的热潮。他们每年的演出场次高达300多场,被誉为“闽东第一家”。提线木偶是时人羡慕养家糊口的好手艺,那时,学习木偶戏的人也是络绎不绝,姚义炳和父亲各自教授一半的学生,生活也因此变得宽裕起来。

然而,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电影、电视等普及,提线木偶剧团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观众的数量锐减,团里演员人心惶惶,没过多久,红极一时的“仁贵班”剧团解散。

面对生活的压力,姚义炳曾试图另谋出路,他外出尝试做生意,但一年后就以失败告终。在经历了一番挣扎后,他意识到自己的真正热爱和擅长的是木偶戏,于是决定回归这条艺术之路。2010年,他把福鼎市木偶剧团更名为福鼎市姚氏京剧剧社,为了维持剧团运营,姚义炳四处借钱,东家借一些,西家借一些,来来去去将亲戚朋友都借了个遍。显然,这不是办法,姚义炳于是游说老伴,卖掉了在福鼎市中心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四层楼房,一部分用于还债,一部分换了一个小套房,剩下的都砸进剧团。

没人请怎么办?姚义炳就带着戏班到处义演,演传统戏,传播传统美德;创作新剧本,讲好新时代的故事。十几年来,年均义演两百多场,一次一次的热情,一次一次的付出,就为了心中梦想,为了初心,为了观众的掌声。

坚守开出美丽的花朵

姚义炳深知自己文化底蕴不足,“厚着脸皮”走访全国各地的艺术名家,四处学艺,提升自己,捧出一颗热诚的真心,不但木偶技艺得到了提升,更收获了真挚的情谊,因此结交了许多天南地北的艺术家朋友。

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姚义炳的坚守下,“姚氏提线木偶”不仅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还积极探索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将新故事融入古老的木偶戏中,更加贴近当下观众的审美。姚义炳还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木偶戏人才,他亲自授课,传授技艺,希望将这份文化遗产能够传承延续。

他的坚守终于得到了认可,2012年“福鼎姚氏京剧(提线木偶)”被列为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7年姚义炳先生被评为宁德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福鼎提线木偶》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提线木偶戏(福鼎)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和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 “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性项目提线木偶戏(福鼎)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至2024年他受邀担任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木偶专业特聘专家,给数百名大学生传授提线木偶技艺……

在姚义炳先生从艺道路的20多年时间里,多位京剧艺术家给了他诸多的帮助和指导。他崇拜的第一位艺术家是马长礼先生,听说马长礼先生在山东烟台演出,姚先生就从家出发赶到烟台,一直跟随到潍坊、青州,后来受到马先生的认可直至成为深交。第二位是温州五星红旗京剧团挂牌文武老生李成九,他是姚先生先父的恩师,姚先生叫他师爷,观众称叫十二红,意思是12岁师爷就出名了。在九十年代后,通过马先生又认识了杨派领军人物张克,他也是马长礼的爱徒,至今与张克结为兄弟。后来又结识了谭元寿老先生。2000年后,姚先生结识了蔡英莲教授,京胡泰斗燕守平,青岛京剧院杨赤以及康旺生、于魁智、唐禾香、李胜素、李佩红、耿其昌夫妇、天津的杨乃鹏,天津一团王艳夫妇等等,更有福建省多位名演员等等,让姚义炳先生在与上述艺术们交往的过程中学到不少艺术上的知识与本领。

小小木偶演绎人间万象,既可登“大雅之堂”,又接“百姓地气”,鲜活地扎根于民间,是人类创造的无价精神财富。岁月如歌,姚义炳已经步入古稀之年,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双手依然灵巧。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对木偶艺术的执着追求,看到了对文化遗产的深情守护。